投稿邮箱:shuu2010@sina.com

当前位置:首页» 传播» 影人

【老有意思摄影导赏】于江:透过黑猩猩忧郁的眼神的影像思考

时间:2022-08-06 04:01:09 来源: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作者: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123

ad1990a6df1b848d3a7bcc7a1e8f2c22.jpg


于江,2016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最佳主题表现入展作品作者。

1953年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从部队开始新闻生涯,曾获全国首届好新闻评选优秀作品奖。转业后,在担任河北经济广播电台副台长期间开始关注环保,致力于保护长江江豚宣传,历经10年执著于为白鱀豚立传,2012年出版《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一书,2016年被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评选为基金会成立20周年20件大事之一。退休后参加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热衷用镜头记录生活。


日前,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林业文联、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2016人与环境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市城市规划馆隆重举办,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于江的作品《沉思》,成功入选 “最佳主题表现入展作品”。《燕赵老年报》还据此为于江做了一期题为《一幅拍自动物园的摄影作品<沉思>获奖,拍摄者于江说——黑猩猩忧郁的眼神触动了我》的专题报道。


04ec7eb86982a87bfbe6cd092b940971.jpg

此次人与环境摄影大赛获品奖作评选,共收到来自十八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人员的6118幅参赛作品,最终评出75幅作品入展,于江凭借作品《沉思》脱颖而出,和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环保、关注生态息息相关。

据悉,二十年多前,于江就成为河北省会石家庄最早关注环保的新闻工作者之一,组织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大型环保直播节目《绿色周末》,最早发起成立省会文化界环保组织“绿世界”, 策划组织了爱鸟观鸟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许多环保活动。2000年离开节目一线后,致力于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保护宣传,锲而不舍地广泛收集整理白鱀豚相关资料,2012年出版《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一书,2016年被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评选为基金会成立20周年20件大事之一。


fe312f115522a13fabdd9e5fe8f1492e.jpg


▲《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纪录》

多年来参与环保志愿行动的实践使于江意识到,人类环保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责任和义务。于是,在他退休后,又开始学习摄影,有意识地将镜头对焦在动物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题材上。由于环保理念相通,于江从2014年学习摄影第一年,就关注了“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并积极投稿参赛。


b3b1e6d09b2d7c1b9e867429062ebab7.jpg

▲《沉思》


于江这次的获奖作品《沉思》,是2016年3月和家人一起到石家庄动物园游玩时拍的。当时,走进黑猩猩馆,看到一只黑猩猩正在玻璃窗旁呆坐着,它的前掌托着脸颊,眼睛凝视着前方,它的神态像是一个正在专心思考的思想者,便马上端起相机,选好角度,连拍了几张,回家后从中挑选出这一张。于江说:“这一张是黑猩猩那忧郁的眼神打动了我,它好像在思考,在想什么?它是在想家、想念千里之外的非洲大草原?还是在担忧不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于江把这幅作品起名为《沉思》,并列为自己参加“2016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的第一号作品,投稿时他就预感自己通过影像记录传递的信息一定会得到专家评委的“感应”和认同。

“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的资深评委、著名摄影师杨信生老师觉得,作品透过猩猩的眼神,拉近也触动了观众对于人与生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又因为猩猩忧郁的神态比较拟人化,所以有一种很强的带动性,让我们不自觉的去揣想很多,关于猩猩的、关于人类自身的、关于自由与禁止的、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这是作品所传递信息的可贵之处。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以“让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的主张,正影响和带动着更多像于江这样的摄影人,通过影像记录的直观属性,向公众传递着对于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关心。于江表示,“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搭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摄影平台,让自己又可以用镜头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尽己所能,他期待有更多的摄影人积极参与到这个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品牌平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摄影才华,为环保出力。


对话:于江


Q: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摄影,摄影给您的退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A:我2013年底退休,从2014年3月开始学习摄影,虽然还是新手,但摄影已经成为自己退休后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大的乐趣,成为自己保持学习创新源动力的主要途径。

环境? 


Q:您是从什么时候,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开始倾向于用影像来关注生态

A:我关注和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行动20年,环保意识和理念已经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接触和系统学习摄影后,很自然对动物、花卉、风光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题材有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很大热情。


Q:平时都拍些什么样的题材作品?此次的作品获奖,是否会让您更加多的关注到生态摄影这个主题?您如何看待生态摄影这个概念?

A:因为我还是摄影新手,各种题材都想涉猎,都要学习拍摄,当然更偏爱拍动物题材,小蜜蜂、蝴蝶、蜻蜓、小鸟和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都喜欢拍。生态摄影的涵盖面很宽,关键在切入的角度。随着学习实践的积累,现在对人文纪实摄影增加了兴趣。去年,我拍摄的作品《满园春色关不住》参加由赵县县委宣传部、赵县文联、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等主办的“雪梨酒·梨花美”摄影比赛,获得二等奖。通过积极参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特别是这次《沉思》有幸获得 “最佳主题表现入展作品”,对“让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后会更自觉地用镜头和影像为保护生态环境出力。


18584d48af742d69e43611f4abe2409f.jpg

▲《满园春色关不住》


Q:可否请您给大家分享一下生态摄影的经验?或者说您觉得要拍出好的生态作品,一定要做好哪些准备?

A:经验还谈不上,但我以为随着摄影进入数码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人,特别是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年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如果不仅把摄影当成生活乐趣,而且能够“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相信摄影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会体验到更大的拍片乐趣。当然前提是,首先要自觉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Q:平时采风多吗?请您为大家推荐一个生态采风地,您会推荐哪里?

A:非常喜欢和享受摄影采风的过程。从2014年学习摄影以来,先后到坝上参加过夏季和冬季采风,到河南三门峡拍过天鹅,到太行山拍过红叶和冰瀑等。因为最近几年家事较多,许多心仪已久的摄影采风圣地都还没有去过,希望今后心想事成。在已经去过的生态采风地中,向大家首推坝上,那里有独特的地理和生态、人文环境,一年四季都很美。我在夏季和冬季两次到坝上采风,夏季拍的《牧归图》和冬季拍的《坝上雄风》连续两年参加单位“记者节”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都获得二等奖。


04b44d60d955f9fc0e48f4a251bb7d4e.jpg

▲《牧归图》


14a14d10edc37ff31df4829d8789fade.jpg

▲《坝上雄风》


Q:作为大赛的参与者,您如何看待“让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的主张,或者请您给我们提些建议?

A:我从学习摄影的第一年,就在数不胜数的各级各类影赛中关注了 “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并积极参加到其中,为什么?一是大赛所主张的“让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旗帜鲜明;二是大赛组委会团队确确实实为摄影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搭建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宽广平台,不仅注重造势吸引和凝聚广大摄影人参与其中,参赛佳作越来越多,并且非常注重把获奖作品推向不同的展示平台,不是一次展出,而是多次展出,最大限度发挥大赛成果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国各地各类影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寥寥。这也就是“发现中国之美·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之所以连续举办了6届,并且不断出新,品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具有可持续性,必将越办越好的原因吧。


感谢于江老师的参与,也希望更多人把大赛当作一个平台,通过影像的记录与展示、传播,参与到环境改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广告位
  • 01
  • 01
  • 01
  • 01
  • 01
  • 01
  • 01
  • 01
  • 01
  • 01
  • 01